基于 Polar Si9000e 计算传输线特征阻抗的全攻略

伴随近几年集成电路制程工艺的进步,PCB 传输线上信号的频率逐年提高,非常容易导致信号在传输过程当中,由于受到传输线的阻力而出现插损(插入损耗,单位为分贝),这种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被称为特性阻抗或者特征阻抗。换而言之,如果信号在传输过程当中,传输路径上的特征阻抗发生了变化,信号就会在阻抗不连续的结点发生反射。因而 PCB 上的传输线仅仅只解决的问题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确保其传输链路上特性阻抗的匹配和连续。

英国宝拉 POLAR 公司推出的 Si9000e,正是一款这样可以预测 PCB 走线阻抗的计算工具,该工具已经成为高速电路设计当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该工具提取了 100 余种 PCB 传输线的典型结构,并且基于这些结构对指定频率下的传输线阻抗进行建模计算。Si9000e 将影响 PCB 传输线阻抗的主要因素:板材厚度顶层走线宽度铜泊厚度走线周围的包地间距表面绿油的厚度 作为输入参数,就可以计算出表面单端/差分共面单端/差分类型走线的阻抗。

英文词汇准备

由于 Si9000e 传输线场求解器(Si9000e Transmission Line Field Solver)采用的是全英文界面,因而在开始正式的内容之前,需要将软件界面高频出现的专业英文词汇,整理在下面的表格当中:

Si9000e 界面英文词汇 Si9000e 界面英文词汇
Stripline [ˈstrɪplaɪn] n.带状线,电介质条状线 Coplanar [kəʊˈpleɪnə(r)] adj.共面的
Microstrip [ˈmaɪkrəʊstrɪp] n.微带线,微波传输带 Coated [ˈkəʊtɪd] adj. 覆盖有阻焊油墨的
Waveguide [ˈweɪvˌɡaɪd] n.波导 Coarse [kɔːs] adj. 粗略的
Substrate [ˈsʌbstreɪt] n.基层 Single-End [ˈsɪŋɡl end] adj.单端的
Dielectric [ˌdaɪɪˈlektrɪk] n.电介质 Differential [ˌdɪfəˈrenʃ(ə)l] adj.差分的
Thickness [ˈθɪknəs] n.厚度 Separation [ˌsepəˈreɪʃn] n.隔离
Cutout [ˈkʌtaʊt] n.分割 Lossless [ˈlɒsləs] adj.无损的
Tolerance [ˈtɒlərəns] n.公差 Trace [treɪs] n. PCB 上的铜质走线

注意:本文后续内容会将 Si9000e 直接简写为 Si9000

微带线 & 带状线

PCB 电路网络当中的信号走线,可以划分为 微带线(Microstrip)和 带状线(Stripline)两种主要类型:

  • 微带线(Microstrip):即 PCB 表面的带状走线,由于一面裸露在空气中,可以向周围形成辐射或受到周围的辐射干扰,而另一面附着在 PCB 绝缘电介质上,所以其形成的电场一部分分布在空气中,另一部分分布在 PCB 的绝缘介质里,其信号传输速率高于带状线
  • 带状线(Stripline):即 PCB 内层的带状走线,由于嵌在两层导体之间,所以其电场分布在两层导体所形成的平面之间,能量不会被辐射出去,也不会受到外部辐射的干扰。由于其周围分布的是介电常数大于 1 的电介质,所以信号传输速率要慢于微带线

无论是微带线还是带状线,在 PCB 当中这些走线的单位通常会采用密尔 mil,其与公制毫米 mm 的换算关系如下面等式所示:

1
1 密耳(mil) = 0.0254 毫米(mm)

共面单端 & 共面波导

传输线理论当中的共面波导(下图左)与共面单端(下图右)两种走线模型,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 共面波导(CPW,Coplanar Waveguide)是指在介质平面上制作出中心导体带,并在紧邻中心导体带的两侧制作出导体平面,这样就构成了共面波导,其本质上属于一种共面微带传输线(上图左)。
  • 共面单端(Coplanar Single-Ended)走线的概念类似于共面波导,不同之处在于其中心导体带两侧是指定宽度的接地走线,而非一个完整的地平面(上图右)。

注意:当采用 Si9000 计算阻抗的时候,由于共面单端需要输入的计算参数更多。因此,在没有特别严格要求的情况下,可以直接使用共面波导作为阻抗计算的模型,同样参数情况下两者的计算结果差异非常细微。

常用 PCB 叠层结构

实际的 PCB 设计工作当中,在完成元件的布局摆放之后,会首先对 PCB 布线的瓶颈位置进行分析,根据敏感信号线的种类和数量来确定信号层的层数。然后再根据电源的性能参数要求,来确定内电层的层数。从而最终确定整个 PCB 的叠层设计方案。下面的表格对比了 3 种常见 四层 PCB 叠层方案 的优缺点(通常会优先选择第 2 和第 3 号叠层方案):

而在接下来的表格里,则是对比了 4 种常见 六层 PCB 叠层方案 的优缺点(通常会优先选择第 3 和第 4 号叠层方案):

Si9000 主界面介绍

Si9000 软件的主界面可以被划分为【功能选择标签】、【模型选择区域】、【参数输入与计算区域】、【单位切换区域】四个区域:

  1. 【功能选择标签】:在计算 PCB 特征阻抗的时候,需要将切换至无损计算(Lossless Calculation)标签。
  2. 【模型选择区域】主要用于选择 PCB 典型层叠结构与走线方式的特征阻抗模型
  3. 【单位切换区域】用于在 米尔Mils)、英寸Inches)、微米Microns)、毫米Millimetres)计算单位之间进行切换。
  4. 【参数输入与计算区域】用于输入 PCB 各种基材、铜层、阻焊油墨、走线的参数信息,并且利用这些信息计算出相应的特征阻抗。

注意:勾选软件底部的【Auto Calc】可以开启自动计算功能,即当参数输入区域发生变化的时候,Si9000 就会自动计算出对应的特征阻抗结果。

常见的阻抗模型

现代传输线理论认为,信号在传输过程当中,特征阻抗的不连续会造成反射现象。而在信号完整性领域,反射串扰参考平面分割 都会导致阻抗的不连续问题,因而传输线特征阻抗的匹配显得尤为重要。在下面的列表里,对高速电路设计当中存在的一些概念进行了解释:

  • 时延:高速信号从电路网络的一端传送至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 串扰:信号线之间的互感互容所引发的噪声。
  • 反射:在传输线上阻抗不连续的位置,一部分信号会继续向前传输,另外一部分则会被反射形成回波。
  • 振铃:由于传输线的阻抗不匹配,导致信号被多次反射叠加之后,所出现的振荡波形。

常见的阻抗计算模型可以划分为内层或者外层单端差分共面单端共面波导差分共面地差分共面波导 一共 12 种模型:

外层单端 内层单端
外层差分 内层差分
外层共面单端 内层共面单端
外层共面波导 内层共面波导
外层差分共面地 内层差分共面地
外层差分共面波导 内层差分共面波导

影响上述模型当中特征阻抗的因素有基材厚度介电常数铜层厚度线宽线距阻焊油墨厚度等,具体请参考下面的表格:

缩写 英文名称 功能描述
H1 Substrate 1 Height 第 1 层基材的厚度(不包含铜厚);
H2 Substrate 2 Height 第 2 层基材的厚度(不包含铜厚);
Er1 Substrate 1 Dielectric 第 1 层基材的介电常数(多种基材压合时取平均值);
Er2 Substrate 2 Dielectric 第 2 层基材的介电常数(多种基材压合时取平均值);
W1 Lower Trace Width 阻抗走线的下线宽
W2 Upper Trace Width 阻抗走线的上线宽
G1 Lower Ground Strip Width 接地走线的上线宽
G2 Upper Ground Strip Width 接地走线的下线宽
D1 Ground Strip Separation 接地走线的间隔距离
T1 Trace Thickness 走线的铜层厚度
C1 Coating Above Substrate 基材的阻焊油墨厚度
C2 Coating Above Trace 铜皮或者走线的阻焊油墨厚度
C3 Coating Between Traces 铜层走线间隙的阻焊油墨厚度
CEr Coating Dielectric 阻焊油墨的介电常数

注意残铜率是指板 PCB 上面覆铜面积整板面积之比,例如未经加工的覆铜芯板的残铜率为 100%,而将表面铜层全部被蚀刻掉之后残铜率就变为 0%

导线的上/下线宽换算关系

目前的 PCB 蚀刻制造工艺,会导致铜层走线出现上窄下宽的情况,形成类似下图这样的梯形截面走线:

接下来的表格展现了不同基础铜厚情况下,铜层走线的 \(W_{上/下线宽}\) 以及 \(D_{线距}\),与 \(W_{设计线宽}\)\(D_{设计线距}\) 之间的换算关系(如果不需要精确的计算,那么可以默认 \(W_{上线宽}\)\(W_{下线宽}\) 要窄约 1mil,具体参数建议咨询 PCB 生产厂家):

基础铜厚 上线宽 \(W_{上线宽}\) 下线宽 \(W_{下线宽}\) 线距 \(D_{线距}\)
18μm(内层) \(W_{设计线宽} - 0.1 mil\) \(W_{设计线宽}\) \(D_{设计线距}\)
35μm(内层) \(W_{设计线宽} - 0.4 mil\) \(W_{设计线宽}\) \(D_{设计线距}\)
70μm(内层) \(W_{设计线宽} - 1.2 mil\) \(W_{设计线宽}\) \(D_{设计线距}\)
42μm(负片层) \(W_{设计线宽} - 0.4 mil\) \(W_{设计线宽} + 0.4 mil\) \(D_{设计线距} - 0.4 mil\)
48μm(负片层) \(W_{设计线宽} - 0.5 mil\) \(W_{设计线宽} + 0.5 mil\) \(D_{设计线距} - 0.5 mil\)
65μm(负片层) \(W_{设计线宽} - 0.8 mil\) \(W_{设计线宽} + 0.8 mil\) \(D_{设计线距} - 0.8 mil\)
12μm(外层) \(W_{设计线宽} - 0.6 mil\) \(W_{设计线宽} + 0.6 mil\) \(D_{设计线距} - 0.6 mil\)
18μm(外层) \(W_{设计线宽} - 0.6 mil\) \(W_{设计线宽} + 0.7 mil\) \(D_{设计线距} - 0.7 mil\)
35μm(外层) \(W_{设计线宽} - 0.9 mil\) \(W_{设计线宽} + 0.9 mil\) \(D_{设计线距} - 0.9 mil\)
12μm(镀金工艺外层) \(W_{设计线宽} - 1.2 mil\) \(W_{设计线宽}\) \(D_{设计线距}\)
18μm(镀金工艺外层) \(W_{设计线宽} - 1.2 mil\) \(W_{设计线宽}\) \(D_{设计线距}\)
35μm(镀金工艺外层) \(W_{设计线宽} - 2.0 mil\) \(W_{设计线宽}\) \(D_{设计线距}\)

注意信号层主要用于走线,通常采用正片方式处理;而电源层接地层通常采用负片方式处理,这样只需指定无需铺铜的位置即可,可以较大程度降低 EDA 工具的数据处理量。

芯板与半固化片

多层 PCB 都是由 FR-4 材料的 覆铜芯板(Core)与具有粘结功能的 半固化片(PP,Prepreg [priːpreɡ])热压合而成,当使用 Si9000 计算带有叠层结构的 PCB 特性阻抗时,纳入计算的板材厚度应当由两者共同叠加而成,下图清晰的展示了覆铜芯板与半固化片之间的这种叠加关系:

芯板的介电常数

普通 FR-4 材料的 覆铜芯板(Core),主要有南亚、建滔、生益、宏瑞等板材生产厂家,下面两个表格展示了Tg ≤ 170 型与 IT180A S1000-2 型的 生益 FR-4 芯板,在各种厚度下所对应的介电常数

生益 FR-4 芯板厚度 0.051mm/2mil 0.075mm/3.0mil 0.102mm/4mil 0.11mm/4.33mil 0.13mm/5.1mil 0.15mm/5.9mil 0.18mm/7.0mil
Tg ≤ 170 3.6 3.65 3.95 无此规格 3.95 3.65 4.2
IT180A S1000-2 3.9 3.95 4.25 4 4.25 4.25 4.5
生益 FR-4 芯板厚度 0.21mm/8.27mil 0.25mm/10mil 0.36mm/14.5mil 0.51mm/20mil 0.71mm/28mil ≥0.8mm/≥31.5mil
Tg ≤ 170 3.95 3.95 4.2 4.1 4.2 4.2
IT180A S1000-2 4.25 4.25 4.5 4.4 4.5 4.5

半固化片的介电常数

半固化片(PP)比较有名的厂家是罗杰斯(Rogers),主要有 1061080331321167628 等规格,下面的这个表格展示了 Tg ≤ 170 型与 IT180A S1000-2 型半固化片,在各种规格下所对应的介电常数:

Tg≤170 半固化片规格 106 1080 3313 2116 7628
理论厚度 (mm) 0.0513 0.0773 0.1034 0.1185 0.1951
介电常数 3.6 3.65 3.85 3.95 4.2
IT180A S1000-2B 半固化片规格 106 1080 3313 2116 7628
理论厚度 (mm) 0.0511 0.07727 0.0987 0.1174 0.1933
介电常数 3.9 3.95 4.15 4.25 4.5

Si9000 阻抗计算实例

在高速电路设计过程当中,通常情况下 DDReMMCSDIO 等单端信号会要求 50Ω 阻抗(可以将其设置为 EDA 工具走线的默认线宽)。而 HDMIDDR 时钟 等差分信号则会要求 100Ω 阻抗,除此之外 USB 差分线则会要求 90Ω 阻抗。

为了匹配这些各不相同的特征阻抗需求,需要基于 Si9000 对走线的各种参数进行计算,从而获得合理的走线宽度距离。由于使用 Si9000 进行无损计算的时候,所采用的参数与 PCB 生产厂家所使用的材料以及工艺密切相关,因而必须遵循厂家提供的相关参数,确保阻抗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这里的表格,展示的是某工厂最新使用的半固化片规格与其介电常数:

半固化片规格 7628 2216 3313
介电常数 4.4 4.16 4.1

而接下来的表格,则展示了该工厂所使用阻焊油墨的厚度以及介电常数:

基材上的油墨厚度 导线上的油墨厚度 阻焊油墨介电常数
0.8mil 0.5mil 3.8

注意盎司 oz 原本是一个用于表示重量的单位 1oz = 28.350g,在 PCB 设计当中通常将其用于描述铜层的厚度,1OZ 铜层对应的厚度约为 0.035mm

四层层叠方案 JLC04161H-7628

以某 PCB 生产厂家所提供的 JLC04161H-7628 型四层 PCB 叠层方案为例(PCB 成品厚度 1.59mm,内层铜厚 0.5oz,外层铜厚 1oz):

下图是使用 Si9000 计算 50Ω 欧姆外层单端阻抗走线的结果(即上下线宽度分别为 14.1614/13.1614mil 或者 0.35970/0.33430mm):

四层层叠方案 JLC04161H-3313

以某 PCB 生产厂家所提供的 JLC04161H-3313 型四层 PCB 叠层方案为例(PCB 成品厚度 1.56mm,内层铜厚 0.5oz,外层铜厚 1oz):

下图是使用 Si9000 计算 100Ω 欧姆外层差分共面阻抗走线的结果(即上下线宽度分别为 5.1623/4.1623mil 或者 0.13112/0.10572mm):

六层层叠方案 JLC06161H-3313

以某 PCB 生产厂家所提供的 JLC06161H-3313 型六层 PCB 叠层方案为例(上下线宽度分别为 1.6mm,内层铜厚 0.5oz,外层铜厚 1oz):

下图是使用 Si9000 计算 90Ω 欧姆内层差分共面阻抗走线的结果(即上下线宽度分别为 4.9260/3.9260mil 或者 0.12512/0.09972mm):

基于 Polar Si9000e 计算传输线特征阻抗的全攻略

http://www.uinio.com/Electronics/SI9000/

作者

Hank

发布于

2024-04-05

更新于

2024-04-09

许可协议